考究日本人的姓和名(1)
考究日本人的姓和名
姓和名的写法
日本人的姓名绝大多数用汉字写,例如麻生太郎、岸信介、小泉纯一郎,所以对中国人来说容易记、容易写。不过,要注意的是日本有自己的的简化字,跟中国的简体字不一样,例如“対(中国的对字)”、“圧(中国的压字)”、“広(中国的广字)”、“団(中国的团字)”、“伝(中国的传字)”、“辺(中国的边字)”、“沢(中国的泽字)”、“図(中国的图字)”、“仏(中国的佛字)”。在日本不用中国的简体字,所以翻译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区分中国的简体字和日本的简化字。例如日文“小渕優子”译成中文是“小渊优子”;日文“広田幸一”译成中文是“广田幸一”;日文“松田聖子”译成中文是“松田圣子”。另外,明明有简化字,但是有些日本人就不用简化字,仍然写繁体字,这是个人权利,应该予以尊重,例如不写“渡辺富久子”而写“渡邊富久子”、不写“水沢辰夫”而写“水澤辰夫”、不写“末広文次”而写“末廣文次”,不过译成中文的时候也只好用简体字了,即“渡边富久子”、“水泽辰夫”、“末广文次”。
日本人的姓和名的顺序跟中国人的一样,姓在前,名在后。例如,田中角荣,田中是姓,角荣是名;中曾根康弘,中曾根是姓,康弘是名;森喜朗,森是姓,喜朗是名。书写姓名的时候,跟中国有一点不一样,即姓和名习惯上不连写,当中要空一格。例如田中角荣要写成“田中 角荣”,中曾根康弘要写成“中曾根 康弘”,森喜朗要写成“森 喜朗”。由于当中空了一格,所以姓和名一目了然。不过,也有一些日本人破习惯把姓和名连写,当中不空一格,这是个人权利,也应该予以尊重,例如“井出祥子”、“唐木顺三”、“多田道太郎”。其实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当中空一格不连写是很有帮助的,因为一看就知道哪些部分是姓,哪些部分是名,可以避免搞错。搞错姓名是非常失礼的事情。例如将“連城三紀彦”连写的话,搞不清楚姓什么名什么,如果“連城 三紀彦”当中空一格写,姓和名就清楚了。日本人的姓绝大多数是两个汉字,但是也有不少是一个字的姓和三个字的姓,例如“林”、“東”、“牧”、“原”、“岡”、“南”、“谷”、“金田一”、“大久保”、“五十嵐”、“大河内”、“長谷川”、“後藤田”、“野呂田”。极少数还有四个字的姓,例如“五百旗頭”、“佐野川谷”、“武者小路”、“那波多目”、“小比類巻”、“勅使河原”。所以姓和名不连写,当中空一格,对我们中国人了解姓什么名什么是给了很大的方便。笔者曾经听到过国内广播把一位很有名的日本政治家“二阶堂进”的姓和名读错,广播员以为“二阶”是姓,“堂进”是名,其实他的姓是三字姓“二阶堂”,名是一个字“进”。
翻译成中文时的读音
翻译有音译和意译两种,我们中国翻译日本人的姓名采用的是哪一种的呢?其实严格而言,我们并没有翻译而是直接搬过来。由于日本人的姓名是用汉字写的,所以直接搬过来了。直接搬过来的时候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书写问题,即可能有日本的简化字和中国的简体字,不过只要注意就行了。另一个是发音问题,即是按中国汉语读音来发音,还是按日语汉语读音来发音,例如政治家福田康夫的姓名直接搬到中文里写成福田康夫,发音按汉语拼音是“fu tian kang fu”,按日语汉语读音是“fuku da yasu o”。我们现在都是按中国汉语拼音来发音,没有按日语汉语读音来发音。所以无所谓翻译,完全把日本人的姓名当作中国汉语处理了。由于我们把日本人的姓名按中国汉语读音来读,结果是不懂中国汉语的日本人听不懂自己的姓名。英语的情况则不同,英语是按日语的读音翻译,即是音译,例如政治家宫泽喜一,英语的音译是“kiithi miyazawa ”(按习惯姓和名的顺序倒一倒,名在前,姓在后),这样翻译,日本人听得懂自己的姓名。可是在翻译之间发生了有趣的现象,英语翻译翻译的日本人的姓名,日语翻译不知道汉字怎么写,例如不知道“hiroaki yokoyama”是“横山宏章”;英语翻译听到翻译成英语的日本人的姓名不知道中国汉字是怎么写,例如不知道“minoru takeuthi”写成汉字是“竹内实”。这种汉字和发音脱节问题也存在于越南人、朝鲜人和韩国人的姓名翻译上,由于历史上他们都用过中国汉字,所以我们中国习惯上把他们的姓名都用汉字写,但是他们对汉字的读音跟日本人一样都有自己的读法,于是造成了汉字与发音脱节的现象。
顺便提一下,日本人是怎样处理我们中国人的姓名问题的。书写的时候中国人的姓名用汉字照写,日本人都看得懂,只是中国的简体字不能用,要写成繁体字或日语的简化字;读音是麻烦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按日语汉字的读音读,再有是按中国汉语拼音的发音读,目前大多数是按日语汉字读音读。例如鲁迅按日语汉字读音读是“ro zin”,按中国汉语拼音读是“lu xun”。不过,去日本出入境的时候填写的表格除了要用汉字写姓名以外,还要用汉语拼音写上姓名,即要表明按中国汉语拼音是怎么读的。
近年来,有一些日本人用假名而不用汉字写姓名,例如儿童文学家“わたり むつこ”、诗歌散文家“よしかわ つねこ”、科幻小说家“かんべ むさし”;有的人姓用汉字写,名用假名写,例如小说家“吉本 ばなな”、歌星“都 はるみ”、摄影家“井本 たかし”;有的人姓用假名写,名用汉字写,例如漫画家“さだやす 圭”、演员“あおい 輝彦”、电影导演“マキノ 雅弘”。假名有的用平假名写,有的用片假名写。总之,用假名而不用汉字写,其目的无非是要收取突出显眼、印象深刻、与众不同的效果。但是,这对翻译来说是件极其头痛而又难办的事,因为翻译的时候假名部分不能直接搬过来,一定要换成汉字才能搬过来,怎么换呢?最可靠的办法是去问本人假名部分写成汉字怎么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有可能问不成,那么只好将假名部分根据发音和姓名常用汉字进行推测换成汉字,例如“田中 かおり”的“かおり”换成“香”,可是这要本人认可或确认才行,因为“かおり”的姓名常用汉字还有“香織”、“馨”、“香里”、“佳織”、“薫”,到底用哪一个呢?所以必须要得到本人的认可或确认才行。还有一种办法是查看日本出版的人名录,例如笔者手头有一本《分野别人名录 1993 》(读卖年鉴别册),查“さだやす 圭”就可以知道“さだやす”是“貞安”;查“あおい 輝彦”的“あおい”是“青井”;查“マキノ 雅弘”的“マキノ”是“牧野”。日本有各种人名录出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们。当然人名录上的都是知名人士,所以查的是知名人士可以派用场,不是知名人士则就没用处了。但是,即使是知名人士也有查不出来的,例如有名的女作家“吉本 ばなな”的“ばなな”就查不出来,国内有人翻译成“吉本香蕉”,的确“ばなな”有香蕉的意思,所以这样翻译也未尝不可,不知有没有向本人确认或认可没有。再如演员、电影导演“ビート たけし”怎么换成汉字呢?人名录上可以查到“たけし”是“武”,而“ビート”查不出来。“ビート”是英语外来语,有节拍、拍子、打水、垮掉的一代等意思,取哪一个呢?只好去问本人了。至于普通人姓名中的假名部分怎样换成汉字,只有问本人或者推测,推测的时候难办的是如何取得本人的确认或认可。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日本大阪府知事选举,结果新人当选,上海市领导要发贺电去祝贺,上海市外办有关部门拟电文稿时发现新知事的姓名“横山 ノック”不好翻译,因为片假名部分“ノック”想来想去想不出常用姓名汉字,日语“ノック”是从英语来的外来语,意思是敲门,翻译成“横山敲门”不像姓名,也不好听,最后决定音译,将“横山努克”作为方案征求日方的意见,日方也没有更好的方案,于是中日双方将新知事的中国汉语姓名定为“横山努克”了。
日本人的姓氏
南宋郑樵撰《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日本古代实施氏姓制度,氏是表示氏族的名称,例如历史上有名的四大氏族藤原氏、橘氏、平氏和源氏;姓表示家族世袭的官职的名称,有八大官职:“真人”、“朝臣”、“宿祢”、“忌寸”、“道师”、“臣”、“连”、“稻置”等。所以“藤原朝臣”是氏姓。后来姓慢慢失去社会意义,不再标明,于是“氏姓”合而为一,变成现在的“姓氏”,意思跟中文的姓氏一样。日本在1867年的明治维新之前正是“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所谓贵者是皇族、贵族和武士,贱者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1870年(明治3年)发布新法,允许平民(农工商)有姓氏,可是长期习惯于无姓氏的平民对此并不热心,结果依旧仍然用某某村的某某、某某铺的某某的称呼。于是1875年(明治8年)根据太政官令开始强迫平民取姓氏,不可无姓氏。结果许多农民纷纷去找村长、胥吏和和尚等有文化的人,要求给自己取个姓氏。由于来找的人实在太多,他们吃不消了就乱来,把拿在手里正在喝的茶的品名、渔民捕来的鱼的名称、该农民住家的地理地形环境等也当作了姓氏。也有一些平民将贵族和武士的姓氏当作自己的姓氏,结果以冒犯尊严为由受到官府的训斥。日本人的姓氏除了上述乱取的以外,很多是取自氏族称号、居住地名、所任官职、从事职业、工作铺号、住家地理等。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有些姓氏会使人惊异,会产生怎么取这种怪姓氏的想法,例如有“猪”、“秃”、“瓦”、“鬼头”、“九鬼”、“冰室”、“熨斗”、“百足”、“唯是”、“神鸟”、“朽木”、“我妻”、“碧海”、“万岁”、“五百住”、“四十物”等的姓氏。另外,只要仔细思考,“天皇”实际上既是称号也是姓氏。
自古以来,从大陆和朝鲜半岛移居到日本的人很多,当时日本人把移居过来的人称为“渡来人”,也叫“归化人”。根据敕命万多亲王等人于815年编纂完成的《新撰姓氏录》记载,当时京畿地区的氏族1182个中诸蕃(即“大汉、三韩之族”)有326个,近占了三分之一。根据日本史书《日本书纪》记载,于东汉灵帝时期阿知使主及其儿子都加使主率领17个县的民众经过朝鲜半岛来到日本定居在大和一带。“归化人”的姓氏有“秦”、“大秦”、“大藏”、“惟宗”、“宗”、“汉”、“狛”、“高丽”、“犬养”、“鹈饲”等等。
日本吞并朝鲜后作为将朝鲜人皇民化的一种措施,于1939年公布,1940年实施了“创氏改姓”政策,强迫朝鲜人都必须改姓,取日本人式的姓氏。日本第二次大战投降后,朝鲜立即废除了该政策。日本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时期也实施过将台湾人皇民化措施的“改姓名”运动,所有台湾人都得改姓名,取日本人式的姓名。台独教父李登辉的日本姓名就是“岩里政男”。
外国人加入日本国籍,日本称之为“归化”。“归化”规定有几种条件,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能“归化”。“归化”了的人规定都要改姓,一定要取日本人式的姓氏,以此表明成了日本人。或许是日本要适应国际化的潮流,最近几年日本政府改变了做法,“归化”的外国人可以不改姓,仍旧可以沿用原来的姓氏。
日本法律规定实施夫妻同姓原则,结婚后夫妻俩要么都姓丈夫的姓,要么都姓妻子的姓,不可以夫妻各姓自己的姓。日本人有一种意识,认为女子嫁人,意味着成为丈夫家族的一员,因此要姓丈夫的姓,不能再用自己的姓。根据调查,结婚后妻子改姓丈夫姓的达98.6%。由于女子结婚改姓后在从事社会活动上受到各种不便和损害,还给妇女的自立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从1970年代起出现反对夫妻同姓原则的“夫妻别姓”的呼声。近年来,该呼声越来越大,1996年法制审议会民法修改咨询汇报中提出建议,建立夫妻姓氏选择制,即结婚后要同姓还是不同姓可以选择。根据2001年5月政府实施的舆论调查,赞成选择制的42.1%,反对的29.9%。由于执政党自民党内的反对意见顽固,认为如果实施选择制的话,家族就要失去“一体感”,所以日本政府至今还没有实施该建议。
图章是姓名的载体,也是姓名主人的代表。如今在中国私人图章的作用越来越小,很多场合签名可以代替盖章。但是在日本私人图章的作用仍旧很大,很多场合签名不能代替盖章。在日本每个人工作和生活上有两种图章,一种叫“实印”,它是代表自己的正式图章,也是向居住地的政府机构登记注册过的图章,需要时居住地的政府机构应要求会开出“印鉴证明”,证明该图章确实是该人士的正式图章。“实印”的大小有规定,不能大于25毫米见方,不能小于8毫米见方,印迹不能有缺损,每人只能拥有一枚。“实印”用在公证书、房地产证、各种合同书、各种证书等重要文书上的盖章。还有一种图章叫“认印”,是作一般证明用的便章,用在收受钱物、出勤、一般文件的盖章上,可以刻上姓和名,不过多数只刻姓氏,数量没有限制。在中国没有私人图章,工作和生活不太受影响,可在日本没有私人图章,就没法工作没法生活。
日本人的名字
有一个字的,也有两个字的、三个字的,不过多数还是两个字。例如“勉”、“良”、“纯”、“隆”、“真男”、“孝夫”、“阳一”、“义雄”、“和彦”、“英一”、“信子”、“和子”、“康代”、“春美”、“美幸”、“登美子”、“美代子”、“千惠子”、“真理子”、“佐和子”、“不二雄”、“大五郎”、“龙太郎”、“九兵卫”、“锦之介”。绝大多数用汉字写,可是近年来用假名写的也多起来。例如“りえ(理恵)”、“おさむ(修)”、“てるみ(輝美)”、“ひろし(宏)”、“マリ(麻里)”、“シロー(四郎)”。圆括弧里是可以换写的汉字。
男子的名字反映道德意识的多,例如“诚”、“诚一”、“诚二”、“诚三”、“诚吾”、“诚也”、“诚和”、“诚治”、“诚之助”;“信”、“信一”、“信二”、“信三”、“信夫”、“信男”、“信雄”、“信介”“信生”“信辅”、“信助”;“清”、“清次”、“清一”、“清二”、“清三”、“清吾”、“清介”、“清助”、“清和”、“清之介”、“清之助”;“正”、“正一”、“正二”、“正男”、“正信”、“正宣”、“正伸”、“正也”、“正雄”、“正和”、““正义”、“正哉”;“忠”、“忠雄”、“忠男”、“忠夫”、“忠生”;“孝”、“孝一”、“孝二”、“孝三”、“孝辅”、“孝介”、“孝雄”、“孝夫”、“孝男”、“孝生”;“义郎”、“义雄”、“义夫”、“义郎”、“义行”;“和夫”、“和雄”、“和男”、“和生”、“和郎”。也有反映出生顺序的,例如“太郎”、“一郎”、“次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也有反映父子关系的,例如“新太郎”、“小太郎”、“孙太郎”、“彦太郎”。“右卫门”、“左卫门”、“兵卫”、等名字反映了古代的官职,现在用得少了。
女子的名字反映自然界的多,例如“绿”、“弥生”、“春”、“春江”、“春惠”、“春枝”、“小春”、“若叶”、“百合”、“百合绘”、“小百合”、“冬美”、“桃”、“桃代”、“夏”、“夏江”、“夏枝”、“秋绘”、“秋江”、“秋枝”、“花江”、“花枝”、“雪江”。“子”用在名字上很多,古代表示贵妇人,可是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意思了,例如“花子”、“夏子”、“春子”、“百合子”、“真纪子”、“多贺子”、“知子”、“朋子”、“明子”、“和子”。爱美、希望美是女子的常情,名字里用美字很多,例如“美香”、“美佳”、“美加”、“由美”、“友美”、“悠美”、“裕美”、“惠美”、“绘美”、“江美”、“美纪”、“美喜”、“美希”、“美惠”、“美江”、“美枝”、“美绘”、“喜美”、“贵美”、“纪美”、“希美”。
日本人的姓名难读
日语的汉字有音读和训读两种读法。音读的发音接近中国汉字的原音,是日语化的汉字读音;训是解释词义,所以训读的发音是按中国汉字的词义所对应的日本固有词语的发音来读。什么时候音读,什么时候训读,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很复杂,例外很多,所以汉字读音一直是日本人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对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头痛的问题。特别是日本人的姓名的读法更是复杂多变,因为自己的姓名怎么读,自己可以自由定,成为习惯读法,所以我们只好死记硬背了。例如河野姓,就有“kou no”和“kawa no”的两种读法,书法篆刻家河野隆就要读“kawa no”,国会众议院现在的议长河野洋平就要读“kou no”。再如名字“真”,有人要读“shin”,有人要读“makoto”,你只有死记硬背,把人家的姓名读错是非常失礼的事情。有一些姓氏非常难读,不少日本人也读不出,例如“五百旗头”要读“iokibe”,“敕使河原”要读“teshigawara”,“秃”要读“toku”,“熨斗”要读“noshi”,“唯是”要读“yuize”,这些就要死记硬背了。
难读是按日语发音读的时候难读,如果翻译成中文来读则就容易读,因为没有音读和训读问题,也没有习惯读法,全都按汉语拼音读了。
日本的“表札”、中国的“门牌”
日本独门独户的房子家门口要挂“表札”(也叫“标札”、“门札”、“门标”),上面写有这家主人(或居住者)的姓名,公寓房则没有“表札”,但是各家信箱上标有该家主人(或居住者)的姓名。中国则挂门牌,没有挂“表札”的习惯,门牌上写有地区或街道名称和房子号码等。日本各家不挂门牌,门牌一般挂在街上的电线杆上或墙上,表示这一带的街道名称和号码,也就是说日本不是一家一个号码,一个号码表示一个区域,一个区域里不只一家。中国的门牌是行政部门统一制作,式样统一,由行政部门挂上去。日本人的“表札”是各家自己订作,式样各异,材料有木质的、石质的、金属的、瓷质的,也有玻璃质的、人造大理石的,各种各样,制作考究,姓名字体也很考究,一般向店家提出自己的要求定做。
在日本初次探访亲友家,如果没有事先调查了解,光凭亲友家的地址去找,那是十分吃力的。日本的门牌少,有些地方门牌排列又不规则,所以找起来十分不便。好不容易找到地址,还要找亲友家的房子在哪里,所以要看到“表札”上的姓名才算真正找到。从而一般初次去探访都要跟对方约好地点请对方来接,或者事先向对方打听清楚某些标志性的东西以便寻找。在中国则就不一样,只要照门牌去找一定能够找到,而且门牌的排列是有规则的,所以容易找。中国是一家一个号码,所以找到该号码,也就找到自己要找的亲友家了。如果亲友搬家了没有通知你,你还是按老地址去找,那就会找错人。如果像日本挂有“表札”,就能够知道里面居住的人是否是亲友了。所以理想的办法是中国的门牌和日本的“表札”二者结合,每家既挂门牌又挂“表札”,这样的社会管理能否实现?。
“表札”实际上是挂在家门口的名牌,表示这房子的居住者是谁。没有挂“表札”的房屋意味着无人居住,是空房。居住者是一个家庭而不是单个人的话,“表札”上的人名是户主的姓名,家庭成员的名字一般不写在“表札”上。在日本户主一般都是丈夫,所以“表札”上的姓名也就是丈夫的姓名,由于妻子也姓丈夫的姓,子女都姓父亲的姓,所以邮递员按姓氏投递,一般不会投错邮件。笔者曾经在日本工作,住的是单位的公寓房,由于我们夫妻不同姓,所以我们在公寓房的自家信箱上贴上了写有我们两个人的姓名标签,邮递员把我们两人的邮件都投在我们的信箱里,没有发生过收不到的事情。
“表札”上只写姓氏不写名字的情况也有,这是各人自己的事,因为没有规定要如何写。家门口上挂只有姓氏而没有名字的“表札”,这表示这里是某某家,如是“田中家”、“福田家”、“鸠山家”,一般大户人家的宅邸挂的“表札”只写姓氏。
“表札”上的字习惯上一般都写汉字,但是近来写日本罗马字的也出现,如“小田”写成“ODA”,“松村”写成“MATUMURA”,“金子”写成“KANEKO”等等。也有汉字和假名混写,如“横山 けんいち”、“林 イチロウ”、“船田 しげる”等等。由于没有规定,完全可以由本人决定。
寄宿在某人家里,一般不挂写有寄宿人姓名的“表札”。为了让邮递员了解寄宿人寄宿在某人家里,要请寄邮件的人在邮件封面上写上所寄宿家主人的姓氏,姓氏后再写上“方”字,表示这是寄宿家主人,然后改行写寄宿人的姓名。例如:森下 様方 ○○ ○○ 様
2009年9月10日